
11月3日,“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石窟专业委员会”工作发展座谈会在敦煌研究院举行。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出席座谈会。北京大学一级教授、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荣新江,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秘书长游自勇等十余位专家学者,围绕石窟专业委员会的未来发展、研究挑战与机遇、学科建设与社会服务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石窟专业委员会主任、敦煌研究院副院长张小刚主持座谈会。
此次会议旨在凝聚共识,推动石窟专业委员会更好地发挥平台作用,促进石窟考古与保护事业的持续发展,对推动“一带一路”研究、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樊锦诗在发言中表示,石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其内容涵盖建筑、艺术、音乐、舞蹈等多领域,是“活”的文化遗产。期望年轻学者勇于探索、不断创新,推动石窟研究深入发展,期待专业委员会发挥桥梁作用,促进全国石窟保护机构的协同合作。
荣新江在发言中说,当前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敦煌学与石窟研究,专业委员会成立正逢其时,期待学界借助这一平台,推动敦煌吐鲁番学研究向专业化、系统化方向发展,特别是年轻学者要在石窟研究中持续挖掘潜力。
与会专家从多角度探讨石窟研究发展方向,提出应加强公众传播与数字化应用、推动石窟文化普及、加强东西部协作与资源共享、整合全国资源培养青年人才等众多有益建议与思路。
此次座谈会不仅标志着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石窟专业委员会的正式启航,也为全国石窟研究注入了新的动力。